最近大家都在讨论蒙古族文化风俗介绍_蒙古族的习俗简介相关的事情,对此小编也是非常的感应兴趣,那么这件事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?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关于蒙古族文化风俗介绍_蒙古族的习俗简介事件的相关信息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【资料图】
1、(一)生活习俗。
2、饮食方面。
3、城镇居民食俗与汉族基本相同,即多食面、米,一日三餐。
4、平时宴请以手抓肉为主。
5、稀尊客人待以羊背子、烤全羊。
6、牧区以肉、乳制品、炒米为主。
7、除早餐以外,食无定时。
8、喝茶是牧民进食的主要方式和习惯。
9、喝茶时必备奶食品、面食品、炒米等食品,平时来人以喝茶为主。
10、待客、宴请用手抓肉和羊背子。
11、衣着方面。
12、衣,平时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,除了少数老年人以外,年轻人平时不再穿蒙古袍,但在节假日、那达慕活动或招待客人时均穿民族服装。
13、帽,女子不再带发套,只围绸、缎围巾。
14、现大多数人不再带帽子,只是在外出赶路或驮运时才带皮帽或毡帽。
15、鞋,以前男女均穿长筒靴子,其制料有布靴、毡靴、皮靴。
16、布靴有牧民自制,用以室内穿;毡靴用羊毛擀制,靴底为牛皮或驼皮,用以冬季骑马、骆驼赶路时穿着。
17、皮靴份鞋背统靴和蒙古靴,一般走沙路或冬季穿着。
18、如今,蒙古族在春节等重大节日中,会配合蒙古袍穿戴背统靴和蒙古靴。
19、在一般生活中,现已大体跟汉族一致。
20、蒙古族人民的衣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,夏天穿单褂,春秋穿夹袍与薄棉袍,冬季穿羊皮袍、羔皮袍,外披长毛羔皮大衣。
21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,衣着也随之讲究起来,穿着与其他大型省市无异,新式衣着很快便在旗旗流行。
22、起居方面。
23、蒙古族牧民为了便于游牧生活,选择水草适宜之地。
24、随即搭起蒙古包、简易蒙古包、帐逢等,游牧生活中最舒适,最常用的是蒙古包。
25、如今城镇蒙古族人民多住砖瓦结构房屋。
26、蒙古包,蒙语称为“蒙古勒格日”,它有大小之分,有四、六、八至十二个哈那的蒙古包,外形美观,结构复杂。
27、包壁为圆形,高约四、五尺,围壁由几部分交叉连接的细木棍和驼毛绳扎成,蒙语叫“哈那”。
28、蒙古包的门高三尺余、宽二尺五寸,大都面向南或向东南,挂有毡门帘,内用各种摆设装饰而成。
29、改革开放以来,广大牧民多数已定居,住上了土木结构、砖木结构房屋及楼房,只有少数牧民在游动放牧时搭设蒙古包等简易屋室居住。
30、(二)礼仪习俗。
31、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。
32、凡来客,不论相识与否,全家老少皆出门迎接。
33、宾主互相问候“塔赛音白努”,“赛音、赛音、塔赛音”(躬腰,大臂下垂、小臂向前平伸、手心向上)。
34、随后,主人热情谦让客人进蒙古包。
35、进蒙古包后坐在右边,上首即北面,多为尊长者所坐。
36、宾主各取出鼻烟壶(蒙语为“胡壶热”),鞠躬互换,举到鼻端之后互还,同时还念念有词地互相问候片刻。
37、如拜见父母、长辈或逢喜庆场合时,均以哈达相献,以表示敬重之意,现在仍保留着这些传统礼节。
38、在寒喧的同时,主人摆好奶食及馍馍,献上奶茶,请客人食用,客人则用右手接过奶茶,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。
39、喝过茶后,主人要给客人敬酒,客人用双手接过喝毕后,还要给主人回敬。
40、如果尊贵的客人或远方的客人在蒙古包就餐过夜或住上几天时,主人将用“手抓肉”等食品款待客人,席间唱歌,相互劝酒、敬酒。
41、客人告别时,常常是举家相送,并道别“赛音雅巴赖,巴依尔太(再见)”,客人道:“赛音萨特吉白!“(三)岁时节庆。
42、祭敖包,最初为祭天地、山川、水草之神,后来演变成祭祀家乡的标志,后又成为牧民群众集会、游艺、祈祷风调雨顺、迎盼丰收的活动场所。
43、牧地境界敖包多由旗王或苏木、巴格官方建造。
44、路标敖包多为牧民自行垒起,做为游牧地界或标志之用。
45、牧民祭敖包只是祭祀本部落的中心敖包,其它敖包则不祭。
46、祭敖包的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的五、六月份,牧草近青时节,有的为春秋雨季。
47、祭敖包时,王公、喇嘛、黎民都要参加。
48、祭祀时,先由喇嘛在敖包附近的泉水旁扎房诵经。
49、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身穿节日的盛装,在敖包上插柏枝、献哈达、挂彩旗,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、串起来的羔羊耳记等。
50、然后开始祭祀仪式,先由头人代表部落献牲洒血,称血祭。
51、喇嘛诵经吹海螺,众人从左向右绕敖包三圈。
52、绕圈时,将带来的鲜奶,酥油、奶茶、食品等洒在敖包上,祈求平安幸福,风调雨顺,牲畜兴旺。
53、祭礼仪式结束后,开始进行射箭、摔跤、赛马、棋类等比赛娱乐活动。
54、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,男子尽情喝酒作乐,女子则唱歌助兴。
55、祭灶,蒙古族每年阴历12月23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火神,即“祭灶”。
56、在祭灶之前扫除屋里的灰尘,将屋里屋外扫得千干净净,把灶火整修好。
57、祭灶时,要准备油炸果子、胸叉(熟的)、酒茶、松柏叶及各色绸缎头儿,五色丝线等。
58、到夜晚,满天星斗时,开始祭灶。
59、把火炉烧旺或在灶火上点一小堆柴,待火着时,在其左方或前方铺一毡或毯子,放一张桌,然后把准备好的祭品摆在桌上。
60、摆法是有讲究的,在木盘上或铜盘里把煮好的胸叉(绵羊、山羊、黄羊都可以)面朝上摆好,用五色丝线缠绕几层,在盘里盛满五谷、油果子、酥油、奶酪、奶皮、核桃、柿饼、枣子、冰糖、茶叶和各色绸缎头儿,最上面放一条哈达,主人高举胸叉,给火神上供。
61、此时外边儿放鞭炮,屋里的人们从主人开始给火神供糖、油果子、酒等,给火神叩拜、祈祷,祈祷来年一切顺利平安。
62、剪发,蒙古族在小孩子出生后.给孩子蓄发到3至5岁时,宴请亲戚朋友,举行剪发仪式。
63、(蒙语为“达克塔日胡”)。
64、剪发时,也要选择良辰吉日,事先要请占卜者占定吉日,而且必须在所定的日辰举行。
65、先准备一个盛有五谷粮食、枣子、果子,奶食的盘子,上面放一条哈达和一把剪子。
66、剪发仪式开始时,小孩端着盘子或大人抱着孩子,手端盘子请一位受众人尊重、有威望的客人为孩子诵祝颂词,诵毕,先由他给小孩剪发,然后到每个客人面前,让客人一一剪发,若是男孩从右边,若是女孩从左边剪,在剪一小撮头发放臵盘里的同时,还要许诺给孩子牲畜或钱物等。
67、剪下的头发不能乱扔,用东西包好,放在高处或山顶上。
68、剪发仪式过后,摆上奶食和馍馍,向客人献奶茶。
69、然后摆羊背子,招待客人,唱歌、喝酒,欢宴一整天。
70、没有来得及参加剪发仪式的亲戚,无论什么时候,随到随手给小孩剪发、送礼,孩子的家长也要热情款待客人。
71、(四)婚葬习俗。
72、婚嫁,蒙古族的婚嫁礼节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,婚礼有以下几个程序:媒妁、定亲、婚前准备、送亲、迎接新娘、新房礼、新房之茶、设宴等。
73、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,阿拉善蒙古族青年得到了婚姻自主权,阿拉善蒙古族传统而古老的婚姻习俗在逐渐改变,叩头跪拜天地改为向主婚人、父母及来宾三鞠躬,赶着陪嫁牲畜去送亲等繁琐的旧俗和项目也日益减少,现在城镇、苏木的一些地方仍保持着定亲、成亲以及其它一些欢乐而有趣的婚礼仪程。
74、丧葬,蒙古族的丧葬仪式极为简单,贵族、喇嘛及平民的丧葬也有所不同。
75、葬法有三种:一是土葬,即死者躺于木棺或坐于木棺中,挖一深坑,进行埋葬。
76、二是火葬,把遗体移臵旷野,以柴禾引火焚化。
77、三是野葬,将死者的遗体弃之人迹不到的荒野,数日后家人前去视看,若遗体被兽禽食尽,为大吉,否则还要请喇嘛念经另想办法灭尸,这种葬法很少用。
78、(五)其它习俗及禁忌。
79、阿拉善右旗蒙古族讳忌较多。
80、比如: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“您”(蒙语为“塔”)忌称“你”(蒙语为“其”);忌叫长辈的原名,或用其它记号代替,或称尊号;蒙古族视火为最神圣,最高尚,所以忌往火里扔垃圾、倒水和吐痰;讳忌从火、锅盖、盆子上跨过;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,进蒙古包时要把马鞭放在门外,入蒙古包后坐右边;有客来时,忌手持空具或端着垃圾迎面而去;离蒙古包时,要等主人回去后才上车或上马;吃肉时刀尖不能对着客人放,也不能把刀子放反,给人刀或剪刀时,忌把刀尖递给对方;见到门前或门上挂红布条等记号,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,不能进去;忌吃自死动物肉和驴肉、狗肉、马肉;在祭过灶后的三天里,忌从家里借给或送给别人东西;给客人敬酒行礼时,忌不戴帽、不穿外衣等等。
81、还忌浪费五谷粮食。
82、盐、葱、蒜、辣椒等物,相互不能直接过手,否则会结仇。
83、近年来,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,一些讳忌已逐步消失和改变。
84、但在日常生活中土尔扈特蒙古族还很注意有些禁忌,尤其是年岁大的人们,不但自己注意,还时常要求和提醒晚辈注意。
85、献哈达。
86、 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、向亲友祝寿、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。
87、后来,哈达广泛应用于喜庆、祭祀、宾宴、交往等场合,表示庄重、诚挚、友好和吉祥。
88、哈达相当于礼巾,大约长3至5尺,幅面1尺左右,多用白、兰、黄、银灰等各色绢绸制作。
89、这些年,肇源蒙古族献哈达仪式,多在县及蒙古乡那达慕盛会。
90、或蒙古族乡村迎贵宾时进行。
91、 2、敬酒。
92、 敬酒是蒙古人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礼仪。
93、当客人入座进餐,主人首先要向客人敬酒。
94、古时,蒙古人向客人敬酒,要当着客人的面将酒到入杯中自己先喝,再斟满杯敬给客人。
95、这是延传了古代“试毒”之俗。
96、而现在逐渐演化为先敬客人。
97、蒙古人以三为吉数,一般都是敬三杯。
98、主人敬酒,必须右手递给客人,客人也要用右手来接。
99、在向客人敬酒时,往往伴随着祝酒歌,酒兴高潮时,还要起舞,表达主人对客人由衷的祝愿。
100、 3、祭火。
101、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。
102、在蒙古人看来,火是神圣的。
103、一家一户的祭火,有继嗣之义,举行婚娶大事、新年,都要祭火。
104、围绕火盆、炉灶,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。
105、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,腊月二十三,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。
106、仪式非常隆重,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、房屋,准备祭品。
107、 傍晚,夜幕刚刚垂下,家主点燃一把香,绕行住宅一周,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,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绕三圈,把香插在火盆内,祭仪便算开始。
108、 火撑子,蒙古语叫突力嘎,是一种腰缠三箍,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。
109、火撑子架在火盆上,里边放干柴。
110、有的不用火撑子,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。
111、把蓝、白、黄、红、绿五彩布条,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,分别代表蓝天、白云、黄教、红火、绿色的生命。
112、 火撑子前,铺一席白毛毡,摆一张木桌,白毡上用炒米撒上图案,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,译意即玉玺。
113、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、茶叶、红枣、黄油、羊胸脯肉等,上插燃烧着的香。
114、桌上还有一个盘子,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、颈骨、灌肠、胸脯、羊尾……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、肋骨垫底,灌肠居中,再上是胸脯,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,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。
115、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、大年初一以前,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,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。
116、有的保持三个月,甚至到下一年祭火。
117、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,即含接续香火之意。
118、 参加祭仪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。
119、左邻右舍、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,女孩和外姓回避。
120、供品也不赠出嫁姑娘吃。
121、 祭火开始,参加者各端一个盛食品的小木盘或碗,坐地准备招福。
122、 祭辞有的是藏经,有的是蒙语,有的深奥,有的通俗,都是优美的韵文,譬如其中的一篇说: “燧石为母,镰铁为父, 榆木的生命,仁慈的火神。
123、 奉上满杯的美酒,奉上丰盛的祭品。
124、 祈求人丁兴旺,祈求五畜昌盛…… 福来!福来!福来!福来!” 祭火完毕,全家人吃“阿木斯” 一种加进黄油、大枣的米粥 。
125、 4、祭天。
126、 蒙古族把每农历腊月三十日作为祭天日。
127、午夜在院中燃起一堆篝火,放一张八仙桌,摆上奶酪、奶干、奶油、白粮四碟食品,另放一壶白酒,一只酒杯,一个香炉。
128、全家按老少辈跑在桌前,长者点燃三柱香、插在香炉、杯里倒上白酒,向天空洒祭,致祭天词后,向篝火嗑三个头,把四碟祭品和壶中酒全部倒入火中,燃起鞭炮。
129、祭天仪示结束,回到蒙古包或居室守岁,吃所饭。
130、 5、过大年。
131、之前一介绍,在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、 6、拜年。
132、 大年初一早晨,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,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,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。
133、然后,依次轮流拜年。
134、拜完年整理茶桌,从年长到年幼依次就座,品尝浓郁、芳香的奶茶。
135、喝过茶,摆上酒席,酒杯里斟满新年酒,也按年长年幼顺序一个个将杯中酒喝完。
136、新年酒又称之为“新年礼”。
137、饮酒期间歌舞相伴,孩子们放鞭炮,尽情玩耍。
138、如有不能同大家一起欢聚的老人或残疾人,派人送去新年酒和新年饭,以祝健康长寿。
139、这样的贺年礼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。
140、 7祭敖包。
141、 “敖包”蒙古语音译为土石堆。
142、长期以来,蒙古人一直把敖包当作地方保护种,逐渐形成了通过祭祀敖包来禳灾求吉的观念。
143、现今蒙古人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、人丁兴旺。
144、敖包的种类很多,有扎萨克敖包(旗敖包),努图克敖包、埃里敖包。
145、肇源现存的东义顺敖包,是达瓦旗人家族敖包,后成为旗敖包,已历200余年。
146、 祭敖包时,用牛、羊、哈达、奶制品、酒等,首先由祀人到祭词,然后举行赛马、摔跤、射箭、唱歌、跳舞等活动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