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搜索
    搜新闻
  • 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

    当前观察:益阳市资阳区:绿肥养土渐走红,工厂育秧“一条龙”

    来源红网时间:2023-03-22 16:22:09

   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张必闻 通讯员 彭翔 益阳报道


    (资料图片)

    春耕一粒粟,秋来收万颗。

    新培育出来的绿油油的新秧苗。

    为保障今年粮食生产能开好头、起好步,目前全省各地都已进入春耕备耕的冲刺阶段。3月21日,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来到洞庭腹地的益阳市资阳区看到,田野间一片生机盎然,春耕备耕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。

    正在培育的秧苗漏出黄黄的苗头。

    强国必先强农,农强方能国强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,并将“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”作为单独一个部分列出,体现了科技创新对农业强国建设的突出重要性。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科技、新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,高效、绿色、安全等正成为湖南农业强省建设过程的新注脚。

    在资阳区长春镇打伞树村万亩智慧育秧示范基地,一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已调试到位。上盘、铺土、洒水、播种、撒药、盖土、码垛等工序全程机械化,2名管理员在一旁当“监工”,指挥叉车搬运种子、肥料、秧盘。

    “流水线各个环节都装了传感器,确保每个环节都精准。”工作人员龚丹告诉记者,1分钟,就可以制作超过30个育秧盘,1天就可以完成2万盘,可满足500余亩水田用秧需要。

    记者在现场看到,秧盘制作完成后,被输送带运到码垛机器人处。感应到育秧盘到来,机器人的机械臂自动下放,将秧盘夹起,然后整齐地码放到一起。码垛好的秧盘,又通过运输叉车,被搬运到一旁的密室催芽。

    流水线作业、机器手上岗、密室催芽、自动摆盘……育秧尽显“科技范”。管理员指尖“触屏”,调节好温度、湿度,种子就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发芽;轻轻“按键”,轨道转运机自动把秧盘搬入大棚。

    “整个育秧工厂只有8个员工,工效比以前提高了10倍。”负责人介绍道。

    在资阳区迎风桥镇邹家桥村,种粮大户郭梓锡承包的700多亩田里是一望无垠的绿色。

    郭梓锡在自家的紫云英田里插上标识旗。

    “我自己的连同带动小户一共有850亩,都种上了紫云英当作绿肥。”郭梓锡告诉记者,紫云英的杆径绿油柔软水润,花朵紫红鲜艳夺目,不仅能给蜜蜂采摘,更是可以化作肥料护田。

    紫云英作为水稻的天然绿色基肥,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,有改善理化性状以及生态环境,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。据资阳区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田铁军估算,绿肥可以让每亩稻田减少化肥使用8斤左右。

    今年,资阳区共发展绿肥面积5.549万亩,共创建百亩示范片45个,千亩示范片18个,万亩示范片1个。

    “我们正在尝试油菜和紫云英套种的新模式,不但能保护土壤肥力,还能有效提升农民收益。”田铁军说,油菜籽可以卖钱,紫云英的种子也可以卖钱,油菜和紫云英收获后还能接着种水稻。

    “使用绿肥种出来的水稻质量更好,能够卖出相对更高的价格,所以现在我的田里都种着紫云英。”郭梓锡已经种植紫云英绿肥4年,他告诉记者,再过几天紫云英就要开花了,村里将再添一道美丽风景。

    今年,资阳区全力以赴做好做足春耕备耕工作,将26.8万亩早稻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镇村、到组户、到丘块,逐级建立面积台账。在春耕生产开始之前,资阳区就已做好各类农资的调研储备工作。

    同时,大力推行绿色高效的种植模式和技术,在每个乡镇组建一个技术服务小组,发展专用加工型早稻,推广应用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、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。

    关键词:

    下一篇:
    上一篇: